9月5日,由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编制的《中国渔网具产业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该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国渔网具产业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当前产业布局、技术装备、应用领域及市场拓展等方面情况,并针对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中国渔网具产业发展报告(2025)》封面
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网具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应用领域、市场拓展及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截至目前,全国规模以上渔网具生产企业已超1450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总产能达80~90万吨,占全球网具产业总规模的四分之一;销售总额突破230亿元;出口量约20万吨。总体来看,渔网具产业不仅有效支撑了传统捕捞、水产养殖(如深远海养殖)等业态发展,也为推动我国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中国在全球渔网具制造领域的重要地位作出突出贡献。
报告指出,当前产业正面临渔业政策调整、环保要求提高以及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等多重挑战,传统产能过剩、制造成本上升、市场监管乏力和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制约着产业进一步升级。面对新形势,未来应着力推动应用领域多元化、加快装备智能化转型、加强新材料研发与应用、全面提升产业综合抗风险能力,贯彻落实渔网具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这些举措将共同构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为我国从渔网具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注入新动能。
据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会长李杰人介绍,中国网具产业报告系首次编制发布,报告编制得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相关科研机构院校及地方渔网具商协会和骨干企业的指导与支持,将在政府决策、企业运营、行业联动和社会认知等方面发挥积极支撑作用,进一步凝聚产业共识,促进渔网具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将持续关注探讨中国渔网具产业发展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定量评估渔业产业政策对渔网具产业的影响和外部冲击对中国渔网具产业发展的影响,为研判未来渔网具产业发展趋势、完善渔网具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报告中的数据如与官方统计有出入,以官方统计数据为准)
《中国渔网具产业发展报告(网络版)》
一
编制背景
为加强和规范渔网具行业管理,促进渔网具产业高质量发展,掌握渔网具行业发展最新动态,为行业主管部门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组织行业专家学者在对规模以上渔网具生产企业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渔网具产业发展报告》。
二
渔网具产业发展历史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通过植物等天然纤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人类逐步掌握了简单的渔网具加工方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渔网捕鱼的国家,但真正意义上的渔网具产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经济体制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渔网具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的渔网具产业无论是产品结构还是市场结构、技术进步等均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中国的渔网具产业正处于转型期。
三
渔网具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渔网具(绳索)企业由少到多,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品结构由单一到全面,技术装备由低水平到较高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应用领域由以渔业为主到全面应用,市场结构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开发,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一)产业分布
渔网具产业主要是为海洋捕捞渔业、淡水和海水养殖业提供网具及网具材料。我国渔网具产业分布较为广泛,只要有渔业生产,就有渔网具产业,渔网具产业与渔业产业发展相伴而生,70%的行政区划地区都有渔网具产业。但以山东、江苏、安徽、广东、浙江等地较为富集,积聚在沿海和内陆沿江地区。
(二)从业人员分布
渔网具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从业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纺丝、捻线、织网、后处理、渔具装配及辅助工序和管理岗位的人员。渔网具的生产流程、加工方式,需要大量的操作人员,尤其老旧的两步纺的纺丝和捻线工序,更需要大量熟练的操作工。近年来随着渔网加工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两步纺变为一步纺,生产工序得到优化,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单位产品的用工水平正在逐步下降。但渔网具生产加工的特点决定了其总体用工人数和其他制造业相比,还是比较高。

主要产业集群地从业人员数量图
(三)产业集群地产量
我国渔网具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产能产量已具有相当规模。根据对主要地区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目前年产量达52万吨左右。网具产业的产量是指成品产量,包括网片、成型网具、轴线和绳索。未列入此次调查统计的大量小微作坊式企业的产量预计也达到40万吨左右。据此测算,目前全国渔网具的产量规模达92万吨左右。

主要产业集群地产量图
(四)产业集群地生产设备数量
渔网具生产设备,根据所使用的原材料的不同、生产工序的不同、产品结构的不同,生产设备的构成也不相同。以聚乙烯为主要材料的生产企业,从聚乙烯纺丝开始,有纺丝机;以尼龙等化纤长丝为原材料的生产企业,没有纺丝工序,则没有纺丝机;河南生产网笼的企业以无结经编网为主,生产设备几乎是经编机,没有有结网机,也没有捻线机;湖北生产淡水养殖用网箱的企业,则以密目网片为主,生产设备则是纺织行业的织布机;出口轴线的企业,绕轴机则是主要生产设备。此次调查所体现的是主要网具(绳索)生产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包括纺丝机、捻线机、有结织网机、无结经编机、制绳机等,辅助生产设备(网片定型机等)、检测设备未列入其中。生产设备不考虑规格型号,仅以数量为主。

主要产业集群地生产设备数量图
(五)外贸出口
20世纪90年代,渔网具产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以及我国网具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渔网具产品质量水平日趋稳定,国际市场对渔网具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为我国渔网具进入和占领国际市场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2000年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取消了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堡垒——配额制,给我国渔网具产品出口的“马车”注入了强劲动力,我国渔网具产品出口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2000~2019年,是我国渔网具生产企业产品出口的黄金20年。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天津、安徽、湖南等省市网具企业的产品大量出口至东南亚、日本、韩国、中东、非洲、欧美及澳洲市场。目前我国每年出口的渔网具产品数量达25万吨左右,占我国渔网具产业产能的25~30%。据统计,当前我国渔网具出口排名第一是广东,第二是安徽,第三是江苏。

渔网具主要集群地外贸销售占比分布表
四
渔网具产业发展趋势
(一)多元应用领域、市场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网具主要是作为渔业捕捞和养殖业的生产工具,随着技术进步、生产要素的发展变化,网具应用功能的不断拓展,网具逐渐应用到多领域、多场景。交通运输、体育运动、建筑防护、农业种植、生态环保、军事防护、港口吊装、纺织服饰等逐步成为网具产品的新应用场景。推广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装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是现代工业、现代制造业的显著特征。在对传统的网具加工设备装置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增加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的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赋能网具制造的设备装置,应该成为网具加工装备业新的发展方向。
(三)质量和技术
渔具行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是影响渔具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对渔具的品质和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渔具行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渔具行业的技术创新包括渔具的材料、制造、功能化等方面,旨在提高渔具的捕鱼效率、安全性、生态性等。
(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渔具行业的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是影响渔具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渔具行业的市场规模和消费群体的日趋饱和,渔具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渔具行业需要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声誉,以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忠诚度。渔具行业也需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的市场,以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
(五)可持续发展
渔网具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影响渔网具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意识不断增强,渔网具行业需要关注自身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和责任,以实现渔网具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渔网具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包括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耗和废弃物、保护水生生态、促进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方面,旨在实现渔网具行业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共生。